由于需求飘升,山东食用菌政策对规模化食用菌生产的扶持力度大,受利益驱动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规模近两年改建厂与再建企业数成倍增加,导致金针菇的产能过剩,年平均价相对08年下降了17%,原材料成本和工资成本上升了43%。所以再上金针菇工厂已是利润低微了,基于上述原因,2010年后,改产和投建杏鲍菇的厂家方兴未艾,预计今后几年内杏鲍菇市场必将重韬金针菇覆辙。由于上马的厂家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杏鲍菇生产的技术人员短缺严重,有点三脚猫的水平就能称专家、技术员。特别是福建漳州派出的技术员,因为起步较早在杏鲍菇技术市场也闯出了点名气(拔尖也就一两人)当外地新建工厂需求技术员时,漫天要价动辄几十万元的转让费,抽出一些三流或末流的水平人员,也不视需方的设施工艺条件(本身也不懂)就投入生产,往往导致制包正品率、出菇正品率、产量上不去,导致企业损失惨重。其中也不乏工艺设计、设施配套的重大缺陷(不少厂家照葫芦画瓢,把别人的缺陷照搬不误,看起来省了钱,实际是花钱制造了缺陷买了个惨痛教训)在我国食用菌规模化生产中,这样的范例比比皆是。下面淄博食用菌就国内杏鲍菇几种出菇工艺利弊分析:
1.两头扎口、两头出菇。一般制袋长度25cm,每袋干料重0.75Kg,出菇前解开袋口,码垛培养出菇后割了袋口,一般用于大棚或前期工厂化生产,现已被淘汰,只剩河北省唐县、东北地区还在沿袭这一落后的工艺。
2.上套环制包(套环∮28mm)。现蕾前把套环升高形成一个湿度环境空间,待菇蕾形成长至3cm高时,抹去套环、割掉培养基以上塑料袋、去弱留强、去小留大。这是福建漳州及湖南郑学平摸索多年形成的一套工艺,产量高低、正品率高低、用工量多少取决于前期出菇量多少。出菇量少又达到理想的产质量,视为高手。目前国内除瓶栽外,大部分采用这种模式的墙式立体栽培,后又采用山东齐河张培铎的网状墙式立体栽培。
缺陷:可操作性差,每一个技术人员都要摸索很长的时间才能掌握环境特点,且升套环、割袋、疏蕾用工、量大。疏蕾操作要培训一批素质好、责任心强工人一旦熟练工人流失、产质量立即下降。
当时这套工艺的创立是基于多年前认识水平和资金条件决定的。所以建造的设施也较落后,无法有效控制空间湿度差。因小菇现蕾后,需要静风。足氧,合理的湿度才能长的好。在不能保证整体环境的空间湿度的情况下:(1)不容易现蕾(2)现蕾的幼菇容易干掉了。3。湿度大现蕾密集度大,疏蕾用工量大,产量低。在当今肓菇室实现超声波加湿器,自动控温控湿的条件后,再沿袭这一落后的工艺管理,就没有必要了,但长期形成的习惯不容易改掉,许多老板又不给他们这样的整改实验条件,所以漳卅人仍在传授这套工艺时,于后来者还得花大钱接受这套工艺。
3.大口径套环出菇工艺:采用直径40×35套环制袋,(该套环已申请了专利)现蕾前只需拨去套环,自动控湿控温系统按技术要求设定的温湿参数即可达到理想的环境条件和现蕾效果(现蕾量少)。免去了升套环、割袋口,减少了疏蕾用工,易学易懂,可操作性强、效果好。现国内只有受笔者影响的三家采用了这套工艺,且培养架方式的改动更加方便操作,首创的的杏鲍菇育菇培养架的投入使用、提高了管理效率,开创了杏鲍菇文明生产的先例。同等面积育菇室菌包存放量增加了30%。提高了固定资产利用率,降低了吨菇成本。
4.塑料瓶栽工艺:采用1000—1200毫升塑料瓶,装料、制瓶、接种、培养全部机械化。现蕾前机械化搔菌、冲洗、自动控温控湿条件下现蕾出菇。优点:机械化程度高,用工少。缺陷:设备、塑料制品投入量大。但同等面积菌包存放量少,单间、单瓶产量不及袋栽高。该模式固定资产、资本投入大,投资回收年限长。国内只有三家采用。在选择工艺模式,设施配套方面,不要被人把技术神秘化左右,牢记我常说的,复杂并不代表先进,先进程度的体现只有两条:吨菇成本低、投资回收快。花山食用菌根据资本供应状况,以效益的可比性决定采用哪一种工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