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菇(Pluribus)又名侧耳,国外有娃菌、人造口蘑之称。山东食用菌在我国根据形态、特征、习性等差别又有不同的名称。如:天花蕈、鲍鱼菇、北风菌、冻菌、元蘑、蛤蜊菌、杨树菇等。在分类学上属担子菌纲、伞菌目、白蘑(侧耳)科、侧耳属。目萌栽培的主要种类有:糙皮侧耳、美味侧耳、晚生侧耳、白黄侧耳、凤尾菇等。
山东食用菌平菇形态特征
平菇生长发育的过程分菌丝体和子实体两个阶段。菌丝体为白色绒毛状,在PDA培养基上,有的高低起伏向萌延伸,形似环轮;有的匍匐生长;有的形成黑头具小柄的无性孢子梗。单根的菌丝很细,只有一根头发的五百分之一,肉眼观察需要放大600倍才能看到。成千上万的菌丝集在一起成为菌丝体。菌丝体是平菇的营养器官,主要吸收利用培养料中的纤维素、氮素、磷、钾、镁等养分。菌丝体发育到一定阶段,肉眼观察培养料表面上的气生菌丝的生长逐渐减弱,颜色由雪白转暗时表示菌丝的发育已经成熟。或用手击培养料,听见有击鼓声,就表明快要出菇了,这时如果条件适宜,特别是遇到较低温度刺激后,菌丝就扭结成菌丝团,并形成一团粒状菌青堆,这就是初生的菇蕾,菇蕾出现后到发育成子实体,顺次经过3个时期:
桑椹期:在培养基上,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形成一小推凸起,即菌蕾堆,形似"桑椹",是子实体形成初期的特征。
珊瑚期:珊瑚期3~5天后,就逐渐发育成珊瑚状的菌蕾群,小菌蕾逐渐伸长,中间膨大成为原始菌蕾。在条件适宜时桑椹期仅在12小时就转入珊瑚期。
形成期:在珊瑚期所形成的原始菌柄逐渐加粗,顶端发生一枚灰黑色的小扁球,这就是原始菌盖,经几天后,就可发育成子实体。子实体成熟后,弹射出孢子。
平菇子实体丛生,菌柄基部互相连结,有些叠生。菌盖为贝壳状或扇状,菌盖直径4-10厘米或更大。发育初期青灰色,后变为浅灰色或褐黄色,成熟时呈灰白色,菌肉白色,肥厚柔软,菌盖的颜色除与发育阶段有关外,还与光线强弱及品种有关,一般光线较暗,颜色较浅、光线强颜色较深。菌盖表面一般较光滑湿润。菌柄侧生或偏心生,人称侧耳,就根据这一形状而起名。在段木上生长时近乎无柄。瓶栽或床栽,菌柄均伸长。一般长3-5厘米或8厘米以上。菌柄粗1~4厘米,色白、中实、上粗下细,基部常有白色绒毛覆盖。菌褶形如伞骨,长短不一,菌褶本身为一薄页,白色质脆易断。
平菇的孢子生于菌褶片上。孢子圆柱形,光滑、无色,堆积后呈白色,风干时为淡紫色。在菌耀片上生有许多担子,每个担子上有4个担子便;每一担子梗上生有一枚孢子。平菇孢子释放以成熟中期最多。同一菌褶上在其长度的五分之二处,即菌盖向上翻卷的地方产生的孢子数最多。进行孢子分离时应注意这一点。
孢子不断萌发,形成单核菌丝,两个不同的单枚菌丝的细胞质融合在一起,变成双核菌丝,菌丝继续吸收基质里的养分和水分,同时分泌酶和转化营养物质,产生新的子实体,新的生活周期就开始了。
在认识平菇形态和发育的基础上,人们对子实体发育的过程更详细的分为几个时期。淄博食用菌根据菌盖形态变化,将子实体发育为6个时期:①珊瑚期——菌盖尚未出现分化;②幼蕾期——菌褶开始出现;③成熟萌期——菌盖展开,中部隆起呈半球形;④成熟中期——菌盖充分展开,边缘上卷;⑤成熟后期——菌盖开始萎缩,边缘出现裂纹;⑤老熟期——菌盖萎缩,边缘炸裂。通过实际观察及生育阶段对比,平菇适宜采收期应为成熟中期:收集孢子适宜期为成熟中、后期。菌盖边缘向上翻卷是孢子释放的最佳部位。